乒乓球:国家队里的新教头

王冬妍

乒超第一阶段的比赛结束后,中国乒乓球队重新在北京集结。这一次,国家队又来了四位新成员———陈彬、陈健、乔红和黄海诚。他们四人是国家队教练员队伍中的新鲜血液。

“海归派”陈健

1963年出生的陈健是四位新教练中最年长的一位。1981-1986年,陈健曾在国家队做运动员,退役后回到浙江队担任教练员兼运动员,1990-1999这十年间,他一直在瑞典的俱乐部打球,曾与瓦尔德内尔效力于同一家俱乐部,并为该俱乐部夺得两届联赛冠军立下汗马功劳。1999年6月,陈健回到了浙江省乒乓球队担任男队主教练,2001-2002赛季,他执教的浙江宁波海天俱乐部取得超联第4名。

近年来,那些散落在世界各地靠一块乒乓球拍打天下的中国人陆续回国,在各自的家乡执教,陈健正是这一批“海归派”中的佼佼者。在瑞典的十年,陈健亲眼目睹了瑞典队如何攀升到世界顶峰又一步步衰败的全过程,他了解瑞典乃至整个欧洲的所有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也对欧洲乒坛的后备力量了如指掌。他的亲身经历对运动员很有说服力,这也是乒羽中心领导挑选陈健进入国家队执教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健说自己这次到国家队做教练“就像一个轮回”。20年前,蔡振华、施之皓已是国家队的老队员,那时陈健还是小队员,每天跟在他们后面,学到很多东西;如今,蔡振华、施之皓都成了国家队的老教练,陈健回到队里做新教练,继续从当年这些师兄的身上汲取执教的成功经验。现在,陈健被分到吴敬平教练这一组,吴指导带出过马琳、王皓等一批优秀的直板运动员,现在队中的直板选手也大多在这一组,陈健原来是左手直板打法,对直板技术颇有心得,相信在吴指导的带领下,他能够施展自己所长。

陈健的家乡在浙江义乌,他的作派很硬朗,在言谈中直陈喜恶,过去在省队时,执教风格也很严厉。但他说,到了国家队后要换个方式与队员相处,国家队队员年龄比省队队员大一点,心态也更成熟,而且他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个人素质都很高,对这些“天之骄子”们,也许可以随和些,与他们教学相长。

经验老到的陈彬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意思是说湖北是个“人精扎堆儿”的地方,湖北人大都聪明,脑筋快。说来也巧,这次国家队新到任的四位新教练中,两位来自湖北,一位是前世界冠军乔红,还有一位,就是男队的新教练陈彬。

陈彬,1966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88年汉城奥运会前曾入选国家队担任陪练,直到1990年北京亚运会后回省。1991年底,他被派往菲律宾援外执教半年,1992年回到湖北男队担任主教练,在介绍自己这段经历时,陈彬特意提到自己担起湖北男队主教练职务的时间就在蔡振华上任中国男队主教练不久。那时,中国男队正处在低谷,蔡指导受命于危难之时,率领全队在泥泞中前行,终于在1995年的天津世乒赛上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陈彬上任时,湖北男队在全国比赛中排在25名以后,经过“八年抗战”,在1999年的全国锦标赛上,湖北队取得男子团体第6名。湖北男队在陈彬任教期间,共向国家队输送过6名队员,其中成绩最好的,当属46届世乒赛混双第三名詹健。

陈彬很健谈,思路清楚,话虽多,但不罗嗦。陈彬也说自己在管理上挺善于动脑,接受新事物比较快,但他认为自己最大的优点不是聪明而是认真,他工作严谨、踏实、刻苦。如果说他在省队的执教取得了一定成绩,那么这些成绩靠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平时的点滴积累。在湖北队任教这11年中,他共参加了12次全国集训,这些年训练日记写了厚厚的十五、六本。

就像所有打球的孩子都想到国家队一样,那些有志向的乒乓球教练也想到国家队任职,如今国家队的大门终于向陈彬敞开,有国家队良好的工作环境,有2008北京奥运的难得契机,大好机会就在手边,陈彬已经坐下冷静思考,能够到国家队执教当然光荣,但责任也更重大,唯有努力工作,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才对得起领导的信任。过去在省队,对手绕来绕去就是中国的其它省市队,而现在,对手扩大到全世界,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上)王冬妍(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