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的板凳席上,永远坐着最让人心酸的故事。火箭队最近决定放弃三位双向合同球员中的两位,只留下23岁的中锋丹特。这看似普通的球队人员调整,却折射出职业体育残酷的生存法则——那些在聚光灯照不到的角落苦苦挣扎的年轻人,他们的梦想究竟值几个钱?
看看这些被放弃的球员吧。大卫·罗迪,一个身高不足却拼命想证明自己的前锋;麦克维,三分神准却总被诟病防守的射手。他们就像职场里那些勤勤恳恳却总差一口气的普通人,明明已经触到了梦想的边缘,却始终差那临门一脚。而留下的丹特,场均6分5篮板的数据放在任何地方都不起眼,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数据,成了他留在NBA的救命稻草。
职业体育的残酷就在这里。球队经理们拨弄着计算器,用冰冷的数字决定一个人的去留。77%的投篮命中率值一份底薪,防守漏洞就活该被淘汰。这哪是在选球员?分明是在菜市场挑拣最划算的猪肉。那些被放弃的球员回到更衣室收拾行李时,会不会想起自己从小到大的篮球梦?会不会想起为了进NBA在训练馆流过的每一滴汗?
但更令人心寒的是,这套生存法则正在从球场蔓延到整个社会。大厂裁员时,HR不也是这样拿着绩效考核表划名字吗?35岁的程序员和28岁的投行分析师,不也像这些球员一样,随时可能因为"性价比不高"而被扫地出门?我们都在嘲笑球员们的数据,却忘了自己也不过是老板excel表格里的一行数字。
展开全文
火箭队总经理说这是"去2留1"的最优解。多么熟悉的论调啊!企业裁员时说"优化人员结构",学校劝退差生时说"因材施教",连相亲市场都在明码标价地"择优录取"。当整个社会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NBA选秀场,还有谁会在意那些落选者的眼泪?
丹特是幸运的,他至少还能继续追梦。但那些被放弃的球员呢?他们可能要拖着行李去海外联赛讨生活,可能要转行当教练,甚至可能就此告别篮球。这让我想起那个经典的问题:当不了乔丹的普通人,他们的体育梦就该死吗?同样的问题可以问给每个被社会淘汰的人:考不上985的学子,买不起房的打工者,他们的生活就不配拥有尊严吗?
火箭队的决定无可厚非,这就是职业体育的规则。但当我们把同样的规则套用在教育、就业、婚恋等方方面面时,这个社会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我们崇拜强者时,能不能也给弱者留条活路?我们追求效率时,能不能也看看那些被效率碾碎的人生?
也许真正的文明,不在于能培养出多少乔丹,而在于如何安置那些永远成不了乔丹的普通人。球场上的替补席需要温暖,社会中的"边缘人"更需要尊严。毕竟,谁敢保证自己永远不会成为那个被"优化"掉的人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